top of page

如何培養進入國際型外商企業的條件?

上個週末收到一位諮詢者的好消息,進行最後一次諮詢前,他終於拿到了「目標公司」的聘僱。儘管目標達成,我們還是在今天安排了最後一次諮詢,他希望提供自己的經驗,給更多在「客觀條件上不足」的求職者,自己切身真實有效的方法,鼓勵大家勇敢朝目標前進,突破自我。


簡易背景描述:

本土學士學歷非頂大,十年來都是在本土企業的經驗,從去年底開始求職,歷時十個月,終於拿到夢想外商(世界500強前100)的工作。因此,對於許多非海歸,沒有頂尖學歷的求職者,他的經驗是相當值得參考的。在不揭露相關企業與他個人資訊下,以下分享三個重點:


1. 多交朋友

他認為出社會後,多認識人是相當重要的。因為,這次的成功關鍵就在於「人脈」中。許多職缺,若非認識內部的人,往往很難看到與被看到。看到指的是第一時間就知道有開缺,能即時投遞;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的組織複雜,職務分工細,職缺上往往難以識別,唯有透過“insider”才有可能知道相關的細節,做更完善的準備。而被看到則是透過內部的“insider”直送,不論是用人單位或人資,往往都會看過且回覆;也就是說從外部投遞,常常是沒消沒息,但透過內部引薦,就算制度沒有強制閱讀,員工還是方便追問。


2. 先求靠近目標

七八年前,他就曾經透過客戶幫他推薦目標企業,但客戶僅是目標企業的供應商,不算真正的insider,所以都沒消沒息。當時的他就決定,沒辦法進目標企業,但至少可以進目標企業的供應商,除了能直接認識到insider,取得第一手資訊外,更重要的是建立與insider們專業上的關係。所以,當他去年底開始求職前,insider們早就問過他要不要加入,可以幫他內部推薦;而他認為時機差不多了,才主動請對方注意相關的職缺。


3. 運氣是堅持來的

他認為自己能順利多少還是靠運氣,可我不這麼想。這十個月他談了三個不同的位置,前兩個不是打槍就是說組織上有調整。從調整履歷,每次面試前都請教不同的人,調查單位的工作細節與用人主管訊息,只為萬全準備。光前兩個位置,至少就歷經4~5次準備功夫,換作一般人也許早就放棄,但他卻依然感謝並與insider們保持良好的聯繫。我想insider們看到他的全心全意,應很難不被感動。第三次的職缺出現後,他想能看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,就預約了求職輔導;當時的我就認為,成功機會應該很高,因為他已經把可以控制的部份全都做到滿了。


點與點之間最近的距離不一定是直線

進跨國大企業是許多人的目標,但在一開始的條件上就不足時,需要先養資歷,好接近目標。然而,只懂的養資歷是不夠的,還要養人脈,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。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「目標意識」與努力不懈的精神,否則再好的資歷與人脈也不會起作用。就像麥當勞創辦人雷.克洛克 (Ray Kroc) 所說的:「幸運是汗水的紅利。你流的汗越多,就會越幸運。」

70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