諮:「我想知道自己的身價大概多少?」
我:「你的意思是薪資嗎?」
諮:「對,就是以我目前的背景經歷,在市場上值多少錢?」
我:「很多人跟你有一樣的疑問,不過這關乎產業、什麼樣類型的組織,例如台商、外商,規模多大?職務、職級...等。所以,回答這個問題前,還需要釐清這些。不過,我更在意的是為什麼想問這個問題?」
諮:「其實是我以前研究所的同學,他在XX公司擔任研發,我知道他的薪資時很震驚,覺得自己的薪資是不是被低估了?」
我:「懂,那你們的產業跟職務內容很類似嗎?不然怎麼會這麼想?」
諮:「不大一樣,他們公司是做網通,我是工業用電腦;不過我們的工作內容差不多。」
其實薪資的概念就像股價一樣,就算是同產業、類似產品的企業股價也有所不同,獲利能力也有好有壞。所以,不同舞台的待遇本就不同;更別提不同產業或職位了。
回到核心思考,常會聽到那些在職場闖蕩了幾年的人,埋怨自己在公司已學不到任何新事物,感覺成長已到達天花板,真正原因有時不是成長得太快,而是自己的天花板太矮了。這個天花板,常常是因為只看到天花板一個個孤立的點(點:朋友同事),而忽略天花板外原來還有樓宇的鋼筋水泥結構(線:不同的職務系統),城市空間的規劃原則(面:企業的規模),城市的發展的建築歷史(體:產業的趨勢)。所以,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站得更高,領國際薪水,打國際戰役;反之,淘汰弱的浪潮也越來越無情。
實際上,有越來越多的工作,需要的是多功能的人才,薪資當然更好。也因此越來越多跨領域專家,像是懂的銷售的工程師,具有財會知識的採購,會行銷工具的產品經理。舉一個實例,就在前陣子的一位諮詢者,換工作後年薪就成長近兩倍,就是結合了財務與資料科學領域的人才。
因此,在每次遇到薪資相關的問題,除了自身條件,還要看所處或應徵職務的:
-職能(單一/多種)
-舞台(企業的競爭力)
-產業發展(成長/持平/衰退)
你會發現,要增值是沒有捷徑的,就是跨領域,跳脫單一職能的思維,建構系統化、多元化的知識架構,將知識技能活用在不同領域,幫助更多的人,倍增自己的價值,薪資自然倍增。
所以回到身價這回事,我們更該思考的是「我的能力能創造多少價值」?經過釐清,他也理解,所處的企業相對穩定,變動性不高,儘管有技術有經驗,能做的事大多相同,幾年下來並沒有太顯著的成長;相比之下,變動性高的產業或企業,技術要不斷更新,以跟上市場的變化,那相對的工作壓力、產出也一定不同,薪資自然不同。
了解這些後,他才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最後補充,求職如何談薪資,除了自我盤點,還需評量自己是否有持續的成長?這些能力是否有對接世界的需求?如果都不確定,再多的方法技巧,效果也好不到哪去。所以,除了自己,我們更需要持續更新這個世界的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