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如何避免工作內容與面試不符的情況


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,各方面看起來都非常完美,但入職一陣子後,發現自己做的事情,與當時的想像頗有落差,因此很失落,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。


人力銀行2019年做過一份調查,57%的人曾因為工作不如預期而當過職場快閃族。閃離主要原因為:

1.工作內容與面試不符-43.2%

2.無法忍受辦公室氛圍-28.2%

3.不適應企業文化-22.8%

4.工作環境不佳-22.2%

5.及被要求工作以外雜事-15.9%


面試與實際上工的落差到底有多大?

我們在Facebook與LinkedIn上做了調查。

截至2021/9/25中午12點,總共205票,分別是:

-通常落差很大 150票(73.1%)

-通常沒有落差 10票(4.9%)

-通常有點落差 45票(22%)

工作內容與面試不符是常態

依據投票結果,面試與實際工作有落差是常態,而且落差大占了七成。我認為主要原因是面試官通常是人資與主管,而非該職務本身的執行者。因此面試時僅能溝通目標與任務,無法直接給予職務本身實際工作狀態的資訊,求職者只能自行想像。而這個想像通常是基於過去的經驗,可每間公司的資源與文化不同,就算一樣的職務,也很可能做起來差很多。比如:使用的工具不同、流程不同、制度不同、主管管理的方式不同,就會產生落差感。


既然落差是常態,我們可以如何因應?

1.提高透明度

不論是求職者或是面試官,在面試時充分揭露資訊,可以降低誤判的機率。有些面試官會勸退「這工作很無聊喔!」、「這工作要處理很多細瑣的雜事,可能不像你之前的工作那麼有趣。」、「這工作很操很常加班喔!你確定可以?」。而求職者可以針對自己在意的點進行提問,例如工作環境、溝通模式、使用的工具系統等,用自我揭露的方式反問即可。


2.釐清更多資訊

除了工作內容與面試的落差,還有辦公室氛圍、企業文化與工作環境等因素,影響人們是否會待下去。既然多數人都會碰到工作內容與面試落差大,可有人還是能待下來,去調整適應,除了聚焦工作帶給自己的養分外,還有的是因為辦公室同事間氛圍好、企業文化吸引人或工作環境比以前好。所以,多蒐集相關資訊,不論是面試時提問觀察,或是從人脈中調查。


3.每份工作都是跳板

產業在變、趨勢在變,沒有什麼是不變的;我們已經不可能單純深耕一個產業或領域就能面對未來。每份工作彼此都只是過客,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,只要能成為壯大自我的養分,不論是提升經驗值、技能或視野,就算有落差,其實也沒有關係。只要是新挑戰,能強大自己的技能網與經驗值,就是好跳板。以此作為每份工作的目的,才會越來越強大。


結論,我們本來就很難對自己沒有過的經驗,作出準確的判斷。對用人主管而言,沒合作過也很難知道一個人適不適合。因此,落差永遠會存在,我們都難免下錯決定,但只要用正確的心態面對,那麼錯的決定也可以帶來好的結果。

238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