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獵頭到生涯設計工作坊到生涯設計師,我們為什麼要培育生涯設計師?


5% vs 95%

獵頭是企業對外徵才的業務,所以需要搜尋合適人才。而企業委託獵頭的職缺,往往是都市場上相當難找的搶手人才,這類人往往不缺乏機會。假設搶手人才佔就業市場的5%(應該更少),那麼剩餘的95%就不在獵頭的服務範圍。而每當獵頭遇到這95%的非目標族群時,能夠給予的協助也很有限。因此,為了協助95%的多數,我開始研究這個族群。工作八年後我離開獵頭工作,專注於一對一的職涯諮詢。有些人只要稍微引導,有些需要提點技巧,有些協助盤點強項與制定目標,有些需要尋找方向。這些都是開始從個人職涯的角度,一個一個去研究解決方案而累積來的經驗,也是在獵頭時期不懂也做不到的事情。


開始生涯設計工作坊的契機

2017年因一則「校園尋找生涯探索課程」的貼文,我開始研究生涯設計。也發現所有職涯上的問題,抽絲剝繭後,是源自於我們的價值觀與追求。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?我追求什麼樣的人生?我嚮往什麼樣的生活?我為何會有這些想法?這是我的想法還是別人的想法?把外在的枷鎖拿掉以後,更好的認識、接受與擁抱自己。有這樣的一個探索過程,我們會對自己喜歡與擅長的事物有更多了解,進而更有效率的發展職涯。


從生涯設計工作坊到打造生涯設計師

若要說兩者的差異,那麼工作坊就是先讓我們「更好的成為自己」,生涯設計師則是還能夠協助人們向外探索與建構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的人。所以我們每位生涯設計師都是先經過工作坊的洗禮後,再接受後端的培訓,將生涯探索結合職涯發展的專業助人工作者。而將這些經驗建構成系統後,就能夠更好的去服務95%的廣大市場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我們需要不同產業、領域背景的有志之士成為生涯設計師。


培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生涯設計師

市面上有幾種成為「職涯諮詢師」的有用經驗與方法,像是產業的資深工作者、獵頭、考取相關課程的認證。條件看似簡單,但真正的考驗不在於產業的實務經驗或理論技巧與工具,而是如何進入這95%的市場。我們的經驗是「打造個人品牌」。所以培訓一位生涯設計師,除了上述的海量知識內容與工具練習,我們還結合了個人品牌打造與商業思維的訓練內容,並提供兩種諮詢接案的舞台「生涯設計師」與「Job Pair」,協助諮詢師初期難以開展服務的困境。





219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