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錢能買到幸福嗎?深入思考薪水與人生滿足感的關係

最近新聞一直出現各大企業加薪的報導,像是家樂福10%,美廉社9%,永豐銀行5%,兆豐金4.5%,全聯4%,軍公教4%。但加薪,對缺工困境有幫助嗎? 根據我們的觀察,不會。 但薪水不向上調,只會更難招人。看到這些新聞,如果你的公司沒有調薪或調薪幅度比別間低,就會有一種相對剝奪感。就算目前薪資不錯也沒有不夠用,還是會覺得不開心。


近年來,隨著社會變遷與職場競爭激烈,許多求職者在挑選工作時往往以薪水為首要考量。畢竟,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在工作上,為的就是賺更多的錢。然而,究竟金錢是否能夠買到真正的幸福?更值得一提的是,過度追求金錢是否真的能夠帶來持久的幸福感呢?以下是我們的觀察與從「換個工作,更好嗎?: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」書本中的統整


金錢與幸福的關係


金錢與工作滿意度

佛羅里達大學研究結果

佛羅里達大學研究「金錢與工作幸福度」主題,使用美國、日本、印度、泰國等各種不同文化圈的數據進行分析,其研究結果:薪資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相關係數只有「r=0.15」。 相關係數是表示兩個數據關係的指標,相關係數愈接近1就愈相關;一般來說,當相關係數為0.5以上時,就能判斷兩者為相關。

舉例來說,就像個性內向的人,不會積極地參加派對;天生好奇心強烈的人,應該會經常到海外旅遊或是去看美術展之類的。 而個性與行動相關性的研究指出,個性與行動的長期相關係數為0.9。所以人依據自己的個性採取行動,這個看法是真實的。拿這個例子相比,相關係數0.15就非常低,在統計學上可以說是幾乎無關。簡單來說,高薪資的工作,雖然可以讓工作滿意度稍微提高一點點,但實際上沒有太大的意義。


激勵因子與保健因子

管理學中的「雙因子理論」指出,影響工作滿意的因素,稱為激勵因素 (motivators),包括有成就感、受賞識感、工作本身、責任感、事業成長和升遷發展。 影響工作不滿意的因素,稱為保健因素 (hygiene factors),包括組織的政策與管理、視導技巧、薪資、人際關係、工作環境等。 激勵因素若存在時,便會引起成員的滿足感,但當這些因素不存在時,並不一定即會引起成員的不滿足感。 反之,保健因素如不存在時,便會引起成員的不滿足感,但當這些因素存在時,則不一定會引起滿足感。


滿意和不滿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。不滿意的對立面並非滿意,而是沒有不滿意。我們應該了解到快樂並不是來自薪水的增加,而是建立在對工作的滿足感、職業發展的前途和工作使命感等多元因素上。換句話說,薪資、免費零食、更多的年假,只是其中一個能夠讓我們不感到不滿意的「保健因子」。


激勵因子通常是與工作本身相關的因素,如賞識、職涯發展和使命感。而保健因子則包括薪水等物質層面的滿足。一位真正在乎社會責任的老闆,必須平衡這兩者,不讓員工感覺自己只是為了薪水而勞動的奴隸。


比賺大錢更容易獲得幸福的方法

年收入要多少才幸福?

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的研究顯示,年收入達到新台幣215萬元左右時,幸福度開始趨於飽和,進一步增加收入已無法明顯提高幸福感。換句話說,在金錢的追求上,我們可能需要考慮達到一定水平後,轉向追求其他生活層面。


再進一步針對140個國家計算收入與幸福度的相關研究,得到了以下的結論:收入超過新台幣100萬元到115萬元者,如果想讓幸福度提高5%,就必須增加1倍的年收入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1年已經可以賺到100萬元,就算年收入變200萬,可能也只能讓幸福度增加一點點而已。


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比較

經濟學者對金錢和幸福進行的比較研究發現,婚姻和健康狀況對於幸福感的影響遠大於金錢。感情良好的伴侶能使幸福度上升767%,而健康狀況的改善更能帶來高達6531%的提升。相較之下,薪水對人生的滿足感影響相對小非常多。


很明顯的,從薪資所獲得的喜悅是短暫且有限的,仰賴金錢不如關注伴侶關係與健康更能維持長期的幸福感



用錢買不到的幸福的原因

邊際效益下降

前面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下降概念告訴我們,當金錢的增加達到一定程度後,其帶來的幸福感邊際效益就會下降。換言之,雖然金錢能夠帶來滿足感,但這種滿足感是有極限的,隨著金錢的增加而逐漸減弱。


前陣子PTT上出現一篇「美國年收70萬美在灣區是窮人?」的貼文,原出處是Youtuber-HackBear泰瑞。泰瑞本身也是在美國工作的工程師,他在一個美國華人的論壇,看到一則分享,一位在灣區工作的華人雙薪家庭,覺得家庭年收70萬美金可只能過著平窮線下的生活,於是他分析了對方的收入結構與生活模式後,得到的結論就是「價值觀扭曲」。其實更近一步是落入了比較後的失落感。


金錢帶來的幸福是「比較」後的感受

有趣的是,金錢所帶來的幸福感是比較出來的。研究指出,金錢帶來的滿足感是與他人的收入相對比較後才能真正感受到。因此,如果周遭的人擁有更高的收入,即便自己已經相對富裕,幸福感也可能受到影響。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「所得排名理論」,提醒我們在金錢追求上不可避免地和他人進行比較。所得排名理論強調,人們總是傾向於將自己的幸福感與他人進行比較。即使擁有高收入,如果周遭的人生活水準更高,個體的幸福感可能會受到影響。這提示我們,過度將自己與他人比較可能成為追求幸福的一大障礙。


多年來,我們的諮詢者都有著共通的人生議題,那些一開始以為的職涯問題,最終會回到我為什麼無法感到滿足?儘管轉職成功了,知道自己適合的方向了,薪資變好了,但生活上仍會有許多問題待解決,並時時提醒著自己的不快樂。實際上,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,物質帶來的快樂也都是一時的,拿掉標籤你會更快樂!


求職時應考慮的因素

所以,在求職過程中,雖然薪水是一項重要的考量因素,但絕不能視為唯一指標。考慮到金錢對工作滿意度的有限影響,以及金錢相對價值的影響,求職者在選擇工作時應更全面地考慮其他因素,包括工作性質、公司文化、職涯發展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。這都與個人的價值觀與性格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(延伸閱讀:探索核心價值,活出快樂人生

金錢僅為生活的一部分

雖然金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生活滿足感,但其僅為生活的一部分。過度追求金錢可能導致邊際效益下降,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生活層面,例如能大量增加幸福感的「人際關係」和「健康」。因此,我們應該尋找的是平衡,讓金錢成為支持生活的工具,而非生活的唯一目的。


最後,生活中擁有豐富的個人興趣、明確的價值觀與良好的人際關係,是追求是獲得真正幸福感的關鍵。不要只是將時間和精力投注在追求金錢的工作上,善用時間追求那些真正讓自己心靈愉悅的活動和興趣。不僅有助於打破金錢帶來的幸福極限,更能提供更深層次的滿足感,建構一個更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。請持續關注生涯設計師,與我們一起探索屬於你的幸福之道吧!


 

對焦幸福的理想生活探索預約一場一對一諮詢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