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揭開薪資秘辛:探索影響你身價的關鍵要素

在職場的舞台上,薪資向來是個敏感又引人矚目的話題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變遷,資訊的透明度逐漸提升,薪資已不再是神秘的秘密。特別是在當今的就業市場,人們對於自身價值的疑問日益增加。

諮:「我想知道自己的身價大概多少?」


我:「你的意思是薪資嗎?」


諮:「對,就是以我目前的背景經歷,在市場上值多少錢?」


我:「很多人跟你有一樣的疑問,不過這關乎產業、什麼樣類型的組織,例如台商、外商,規模多大?職務、職級...等。所以,回答這個問題前,還需要釐清這些。不過,我更在意的是為什麼想問這個問題?」


諮:「其實是我以前研究所的同學,他在XX公司擔任研發,我知道他的薪資時很震驚,覺得自己的薪資是不是被低估了?」


我:「懂,那你們的產業跟職務內容很類似嗎?不然怎麼會這麼想?」


諮:「不大一樣,他們公司是做網通,我是工業用電腦;不過我們的工作內容差不多。」


其實薪資的概念就像股價一樣,就算是同產業、類似產品的企業股價也有所不同,獲利能力也有好有壞。所以,不同舞台的待遇本就不同,更別提不同產業或職位了。而了解不同產業的平均薪資水平,對我們制定合理的薪資預期非常重要。產業與產業之間由於競爭環境、勞動力供需不同,其薪資平均數存在顯著差異是正常的。舉例來說,資訊科技業的平均薪資明顯高於傳統製造業。用一個差距大的舉例,以程式設計而言,外商在台的初級工程師的月薪可能達8-10萬元,但台商的機械工程相關職缺的起薪可能只有4-6萬元。這是由於資訊科技行業需求旺盛,程式開發人才供不應求。但傳統產業的勞動力相對充裕,薪資水準相對較低。再來產業的利潤空間的大小,也會影響薪資。利潤空間愈大,則產業可分配給勞動力的薪資水平也會更高。像是軟體業的產品開發成本較傳統製造業低,但售價可高;因此軟體業的利潤率較高,可提供較高的員工薪資。相反,傳統製造業有廠房設備等成本,利潤空間較有限,對比軟體業薪資待遇一定較低。


然而,回到核心思考,許多人在職場中感到成長停滯不前,常常並不是因為他們成長得太快,而是因為他們所看見的天花板實際上過於狹窄。這個所謂的天花板,通常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點(代表朋友或同事),卻忽略了整個建築的結構(代表不同的職業系統),以及城市的規劃原則(代表企業的規模),還有整個城市的發展歷程(代表產業的趨勢)。因此,如何站得更高,領取國際水準的薪資,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,是需要更加綜合性的思考和長遠的策略。


而實際上,有越來越多的工作,需要的是多功能的人才,薪資當然更好。也因此越來越多跨領域專家,像是懂的銷售的工程師,具有財會知識的採購,會行銷工具的產品經理。舉一個實例,就在前陣子的一位諮詢者,換工作後年薪就成長近兩倍,就是結合了財務與資料科學領域的人才。


影響薪資的關鍵要素:
  1. 產業趨勢:不同產業的發展現狀對薪資產生重要影響。某些新興產業可能因為高技術含量或市場需求而帶來高薪職位,而在傳統產業中,薪資水平則可能較為穩定或較低。此外,一些產業在特定時期可能處於繁榮或蕭條的階段,也會影響該產業內相同職位的薪資水平。

  2. 企業規模:大型企業通常擁有更多資源和市場份額,因此他們往往能夠支付更高的薪資。相對而言,中小型企業可能會面臨預算限制,因此薪資水平可能相對較低。此外,國際性企業與本土企業在薪資待遇上也可能存在差異。

  3. 職業屬性:不同職業的屬性也會對薪資產生影響。某些職業的薪資可能因為技能要求較高或者市場競爭較激烈而偏高,例如科技業或金融業的高薪職位。而其他職業則可能因為供過於求或者工作內容較為基本而薪資較低。

  4. 地區性差異:薪資水平也受到地區性差異的影響。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、物價水平以及生活成本都可能影響該地區內相同職位的薪資水平。例如,大城市通常薪資水平較高,而較偏遠或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薪資則可能較低。

  5. 教育程度:儘管學歷有時與職業專業不一定有直接關係,但一般企業還是會依此作為評估薪資的依據。尤其規模越大的企業,內部人才多,更會作為加薪陞遷的考核因素之一。


因此,要增值是沒有捷徑的,除了上述因素。要能長期的提升自己價值,須從如何跨領域,跳脫單一職能的思維,建構系統化、多元化的知識架構,將知識技能活用在不同領域,才有可能倍增自己的價值。


所以回到身價這回事,我們更該思考的是「我的能力能創造多少價值」?經過釐清,他也理解,所處的企業相對穩定,變動性不高,儘管有技術有經驗,能做的事大多相同,幾年下來並沒有太顯著的成長;相比之下,變動性高的產業或企業,技術要不斷更新,以跟上市場的變化,那相對的工作壓力、產出也一定不同,薪資自然不同。


了解這些後,他才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最後補充,求職如何談薪資,除了自我盤點,還需評量自己是否有持續的成長?這些能力是否有對接世界的需求?如果都不確定,再多的方法技巧,效果也好不到哪去。所以,除了自己,我們更需要持續更新這個世界的變化。(延伸閱讀:實用的薪資談判技巧與邏輯


 

釐清職涯方向 ► 預約一場一對一諮詢


bottom of page